安徽财政10亿元助力科技创新

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省财政厅 发布时间:2024-11-08 18:02
字号:

“这几年我们显示产业竞争加剧,一些源头性的技术创新投入较大,虽然以往我们也得到了政策支持,但是资金体量较小,大概是百万元级或者是十万元级。现在的资金体量达到了千万元级,对我们的支持帮助非常大,真正缓解了我们企业的资金困难。”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高远峰开心地说。

高远峰感受到的变化,是安徽财政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集中财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个缩影。2024年,安徽财政以零基预算为切口,全面推进科技领域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方式创新,大力推动政策跨部门统筹、资金跨部门整合、工作跨部门协同,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,安排10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,通过省市联动、部门协同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,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效能,用“小财政”支持“大科技”,推动“大产业”,促进“大发展”。


强统筹,变“各自为战”为“协同作战”


近年来,安徽财政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,持续加大投入强度,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35.3亿元,居全国第4位,大量的资金投入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零基预算改革前,不同的攻关资金由科技、发改、工信等不同部门分别实施,一定程度上存在“分散、重复、低效”的“毛病”,导致科技资金出现“撒胡椒面”的局面。为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,安徽财政认真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零基预算改革的部署要求,围绕“用资金的整合,倒逼政府工作整合”的改革思路,推动制定《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资金使用专班工作规则》,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,科技、发改、经信、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专项资金使用工作专班,构建起“1+1+N”(省科技厅牵头、省财政厅全程参与、其他省直部门根据科技攻关任务需要参加)工作协同机制,为集约高效使用科技攻坚计划资金提供组织保障,初步形成部门联动、集中力量办大事、有组织攻关的新机制。


保重点,集中财力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


从“做事先要钱”到“先谋事、再排钱”。零基预算改革后,预算支出以党委、政府决策部署和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,以政府当年可用财力为基础,根据资金实际需求、项目轻重缓急、绩效评价情况等统筹核定。相关部门逐步转变“各管一块”“办事就要钱”等传统思维,更加习惯在全局坐标中思考和谋划本领域、本部门工作,在编制预算时提前谋划项目,提高项目扶持的精准度和有效性,转变了改革前由于编制项目清单不及时导致资金沉淀等现象,资金效益更加明显。

2024年,省科技厅牵头,会同省发改、经信、农业农村、卫健、环保等部门,聚焦“336614”战略布局和安徽高质量发展“最紧急、最紧迫”的问题,共同征集项目需求、共同凝练项目指南,统一发布申报通知、统筹开展项目评审、统一下达项目资金,围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、人工智能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先进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空天信息等11个攻关领域布局219个项目,攻关领域和立项数量与上年相比,分别减少11个、68个,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领域,支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。


强主体,企业站上科技创新“C位”


企业活跃在经济主战场最前沿,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创造者,也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者。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支持更多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,企业牵头项目数176项,省财政支持资金8.94亿元,分别占财政支持项目数和资金总额的80.4%和87.5%,较上年分别提高15.9%和18.6%。项目总投入的60%以上由企业出资,省市按1∶1比例最高支持项目研发总投入的40%,2024年省财政引导带动比约1:5.5,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。

同时,安徽注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创新。以“投早投小投科技”为导向,支持组建总规模不低于150亿元的省天使基金群,母子基金累计实缴40亿元,投资项目156个、25.4亿元。2018年注资成立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,构建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,累计为近2万户(次)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416.1亿元,进一步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,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。


提绩效,“一分钱要干十分钱的事”


财政政策加力增效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,安徽财政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,注重提升科技投入效能,让科技创新环境更具活力。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承担主体上,既有奇瑞、阳光电源、铜陵有色等行业领军企业;也有中国科大、合工大、安大等双一流高校,安师大、安医大、安理工、安农大等省属高校;还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院、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、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院所,囊括全省优势科研力量进行协同创新,全链条、系统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

安徽财政以信任为前提、绩效为目标、规范为保障,出台一系列科研经费“放管服”改革举措,明确原则上一个项目周期最多查一次,科研经费“包干制”、科技人才评价改革、科研单位综合授权改革等全面启动,“容缺拨款”和经费直达机制加快实施,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,提升创新主体获得感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并不是一放了之,安徽财政同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,通过部门绩效自评、财政重点绩效评价、财会监督等方式,加强财政科技计划协调管理、资金评估,推动财政资金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。

高新技术是讨不来、要不来的,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安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将对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新要求,深入推进科技领域零基预算改革,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,探索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长效机制,努力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实现新提升,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上当先锋提供坚实财政支撑。

标签:
关联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