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系列报道】
我市强化六项举措,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取得实效
2022年以来,六安市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,从政策清理、项目整合、统筹盘活、保障重点、标准建设、严控支出等六个方面精准发力,推动财政资金效益和政府治理效能双提升。
清政策。坚持从清存量、控增量两端发力,打破支出固化格局,促进有限资金与政策目标高效匹配。建立“政府牵头、财政配合、部门参与”的常态化支出政策清理工作机制,2022年以来,全市累计取消低效无效政策405项、清退资金5.7亿元。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增财政支出政策评估论证工作机制,强化政策的科学性、必要性、一致性以及效益性评估,未通过评估论证的不予安排资金,近两年市级累计核减资金0.8亿元。
整项目。坚持“先定项目、后排支出”,加强同类型、同用途项目整合,推动资金投向同一领域、工作聚力同一目标。归并产业专项,将以往分散在部门的43项产业发展类项目归并为1项,化“零钱”为“整钱”,2022年以来市级累计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超20亿元,集中支持增动能、补短板、强弱项,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以上。整合部门专项,市级统筹安排职工体检、规划编制、培训、物业、信息化运维等项目,编入相关部门预算,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审核,资金平均节省率达15.3%。
抓统筹。全面实施预算统筹,将“四本预算”与上级资金、政府债券、存量资金、国有资产资源、部门单位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盘子,全口径编制、一体化安排。加强资产统筹盘活,建立盘活台账,变“资产”为“资金”,市级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全部委托国有企业统一运营实现年收入0.7亿元;金寨县将闲置校舍改造成精品民宿,接待游客9万余人次、营收达600余万元,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48万元。
保重点。严格落实支出预算排序机制,按照“三保”支出、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支出、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支出、部门必须开展的一般事业发展支出、其他支出的顺序安排预算,“三保”支出未足额安排前,不安排其他支出。按照“资金跟着项目走、项目跟着政策走”原则,编制公共服务、产业扶持、重点建设三类重点保障事项清单,近三年全市累计编制清单505.8亿元、涵盖预算项目5094个,有力保障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。
建标准。按照基本支出“定员定额”、项目支出“同类同标”的原则,健全支出标准体系,推动资金安排同一尺度、同一标杆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预算单位人员类支出管理的通知》,规范人员支出增减办理流程和标准。持续完善“综合定额+单项定额 ”的公用经费标准体系。选取物业管理、规划编制、大型会展、公益场馆布展和运维、考试考务、污泥处置等6大领域开展成本绩效分析,形成15类子领域54项项目支出标准,核减财政资金0.4亿元。
控支出。健全管理制度,连续4年出台“过紧日子”文件,进一步规范差旅费报销范围、伙食费和交通费缴纳、公务卡使用等管理。加强“三公”经费管理,建立定期分析制度,实行“预算管理、总额控制、超支扣减、结余留用”的公务用车经费管理模式,上半年全市“三公”经费支出下降17.1%。严格预算执行,制定市级“均衡支出、精准支付”管理机制,按月复盘审核,确保申报计划与预算安排、实际支付与申报计划一致,截至7月底退回不合规支付计划499条、涉及资金0.3亿元。
下一步,六安市将以开展财政科学管理试点为契机,进一步深化零基预算改革,健全支出政策管理机制,持续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,加快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,切实增强财政统筹平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