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多向发力助推“农业保险+”改革提质增效
今年以来,我市坚持以涉农主体需求为导向,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,扎实推动“农业保险+”改革,服务“三农”高质量发展。
优供给。通过创新产品供给,在传统农险保障基础上,持续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升级,推进玉米、大豆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。截至8月底,我市稻谷等4种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,为涉农主体提供64.51亿元的风险保障。玉米、大豆种植收入保险正有序开展。
搭桥梁。运用政保贷模式为涉农主体增信,通过召开融资对接会等方式,持续引导全市银行、保险、担保等机构发挥协同作用,全部纳入政保贷合作范围。创新“农时贷”等特色金融产品,为涉农主体提供精准融资服务。截至8月底,累计召开70余场银行保险机构融资对接会,为108户涉农主体发放贷款7124.9万元。
筑屏障。在政策性保险基础上,持续加大商业险补充供给,不断深化农险+期货联动,推动农业保险风险减量,助力农户稳定增收。截至8月底,我市围绕六安特色累计开展皖西白鹅等35个商业补充保险,生猪等6个品种价格保险,为涉农主体提供风险保障22.5亿元。
精服务。引导保险机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,与市大数据公司合作,通过无人机、卫星遥感等科技服务,核实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投保面积,提升理赔精准性和真实性。持续整合设立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窗口,强化基层金融服务队伍建设。截至8月底,无人机累计勘察7.6万亩。金融服务窗口基本实现全覆盖,新增金融服务专员1729名。
标签:
关联信息